當前小麥進入產(chǎn)量形成的關(guān)鍵時期,抓好小麥中后期的田間管理工作,對于減少小花退花、增加穗粒數(shù)、保根保葉、增加粒重和提高產(chǎn)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精準防控病蟲害的基礎(chǔ)上,以“防倒伏、防早衰、增粒數(shù)、增粒重”為指導思想重點做好以下田間管理工作。
看天看田看地,適量補水
土壤水分充足能延長灌漿時間,促進好粒正常發(fā)育,達到籽粒飽滿,又能改善田間小氣候,抵御干熱風的危害,提高粒重。
小麥開花至成熟期的耗水量約占整個生育期耗水總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干旱不僅會影響抽穗與開花,還會影響穗粒數(shù)。小麥自開花至花后10天左右,若墑情適宜則不必澆水,反之,應(yīng)抓緊當下育秧來水時機澆好開花水。在灌漿期間如果土壤水分不足,會導致灌漿過程提前完成,造成籽粒癟瘦從而影響產(chǎn)量。此期澆水應(yīng)特別關(guān)注天氣變化,風雨天氣前不澆水,以防倒伏;地里溝系配套不好的田塊,實時觀察田間澆水情況,必須及時排積水以保持根系活力防止早衰。
在精準病蟲害防控的基礎(chǔ)上,藥、肥混配噴=噴施,扎實做好后期倒伏的預防和補救
由于今年氣溫回升較快,前期麥田生育進程也加快。麥穗莖節(jié)基本定型,同比往年提前一周左右,要重視麥田后期倒伏的預防工作。發(fā)生倒伏的麥田,要采取以下措施進行補救。
一是植物補償機制自動調(diào)節(jié)。植株都有自動調(diào)節(jié)作用,灌漿前穗頭不重,多數(shù)小麥都能不同程度恢復直立;因頭部較重,只有葉片和穗軸會自然抬頭,部分仍能直立起來,使麥穗、莖、葉在空間排列達到合理分布。因此小麥倒伏后不建議人工措施幫助其恢復直立狀態(tài),防治造成莖稈再次損傷或二次折斷,減產(chǎn)幅度更大。
二是藥肥混噴、減輕倒伏次生危害。小麥倒伏后,特別是平鋪倒伏的麥田溫、濕度小氣候變化,為白粉病等喜濕性病菌繁殖侵染提供了場所,導致白粉病發(fā)生更加嚴重。因此對倒伏麥田要及早噴施三唑酮等殺菌劑,減輕倒伏病害次生危害。
小麥倒伏后秸稈和根系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秸稈輸送功能和根系吸收功能都有所下降,要結(jié)合噴藥混噴0.2%~0.3%磷酸二氫鉀葉面肥,增強光合作用提高粒重,減輕倒伏早衰的次生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