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底的漢中,萬物復蘇、菜花金黃、春和景明;而此時的海南三亞,驕陽似火,溫度直逼30度,儼然已是漢中夏天的溫度了。
3月25日至26日,受漢中市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與培訓中心委派,由中心省水稻體系首席張萬春帶隊,科技項目管理科科長高媛及紀檢監(jiān)督室主任裴進偉一行3人組成調(diào)研組,前往三亞對中心南繁基地進行了考察和調(diào)研。
在三亞市樂東縣陜西南繁育種基地,這里有中心玉米育種和種子純度鑒定兩個基地。中心種子質(zhì)量檢驗站站長楊霄帶領張建平、楊棟2位同志正在做玉米種子純度鑒定。熾熱的陽光下、密不透風的玉米地里,潮熱的地氣蒸發(fā)讓人透不過氣,汗水順著臉頰流下,不大一會功夫衣服就會被汗水侵濕,他們認真做著純度鑒定、查看玉米長勢并記錄相關數(shù)據(jù)。鑒定結(jié)束后與基地負責人鐘理財和種子質(zhì)量檢驗站技術人員召開了座談會,認真聽取了中心南繁基地在這里的發(fā)展情況介紹。
在三亞市海棠區(qū)中心水稻南繁育種基地,中心水稻南繁育種基地與三亞水稻國家公園毗鄰,這里正在進行眾多水稻新品種的展示和試驗。這是一片神奇的沃土,四季無冬、艷陽高照,這里的種子每繁育一次,就為全國糧食增產(chǎn)撒播下新希望的種子。20世紀60年代,“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懷著“禾下乘涼夢”,和許多南繁人一起,追逐著光和熱到這里開展科研育種,為端牢中國人的飯碗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水稻育種基地,中心水稻研究室主任王俊義正在烈日下驅(qū)趕著麻雀。短發(fā)、短袖、短褲,黝黑卻很健康的膚色,曬得比海南當?shù)厝诉€黑,更像來自非洲的土著,咧嘴一笑露出一口潔白的牙齒??匆姾镁貌灰娺h道而來的“娘家人”,他笑著迎上來說,這里的麻雀精得很,哪種的谷子香它就專揀哪的吃,一天要攆好幾回。
在布滿驅(qū)趕麻雀的彩條育種基地,一陣微風掠過,稻田似金色波浪蕩漾,看著金燦燦沉甸甸的穗粒,王俊義像看自己孩子般滿眼的寵愛。蹲在田埂上用手輕輕撫摸著稻穗,向“娘家人”如數(shù)家珍介紹起每個品種的品質(zhì)、特性及長勢等性狀特征。
放眼望去,在中心3.1畝水稻南繁育種基地,卻密植有613份水稻品種與材料。這里有水稻品種純度鑒定,兩系材料的繁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不同世代材料的加代,新組合的測配和育種材料的改良等。海南,是掙脫季節(jié)限制給你制造奇跡的地方,是育種的絕佳之地。因為在這里,你可以在一天之內(nèi)見到苗期、分蘗期、孕穗期和成熟期等不同時期的水稻,它們都在茁壯成長?!皝磉@里育種,一年的育種相當于內(nèi)地的2年甚至3年的成果”,面對即將收獲的水稻,王俊義高興的說到。
在王俊義簡陋的租住地,臥室的地面上擺滿了掛牌的谷穗網(wǎng)袋和材料,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錄著穗長、穗粒數(shù)和脫粒的數(shù)據(jù)分析,為篩選出優(yōu)良品種提供理論和數(shù)據(jù)支撐。
王俊義已連續(xù)17年到海南南繁從事冬繁加代工作,這里生活條件比較艱苦。自己動手做飯吃不說,還要忍受被蚊蟲叮咬,背井離鄉(xiāng)遠離家人,寂寞孤獨如影隨形。每天的工作是從6點起床驅(qū)鳥開始的,一天的田間忙碌下來,夜間繼續(xù)整理材料。育種是個技術活,更是個辛苦活,它時刻考驗著人的體力、耐力和判斷力,如果沒有這份對水稻的熱愛和為農(nóng)服務的情懷,估計是難以幾十年如一日堅持下來的。
育一個新品種需十年磨一劍,當一個新品種培育成功再走向它的生命高峰一般得十幾年甚至更久。所以一名育種家可能一輩子都出不來幾個成果。從科研的角度上,育種家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必須要有一種“鐵杵磨成針”的耐心,否則很難成功。
中心育種團隊做的好的不只是王俊義一個人,但因為摯愛育種克服困難如王俊義這般堅守的育種人卻并不多;干事創(chuàng)業(yè)要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育種人這種踏實勤奮科研的精神和為民情懷。
致敬!中心科研育種團隊!